《军统内幕》是沈醉所著的回忆录,这本书详细记录了沈醉作为军统特务在蒋介石时代的亲身经历。书中提到,沈醉曾担任过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,还担任过中将游击司令一职。在其中的一章中,沈醉专门讨论了胡宗南、戴笠和毛人凤之间的关系。尤其是胡宗南与戴笠的矛盾,以及他们各自对权力的渴望,构成了该章节的核心。
当时的军统特务在正规军中并不受待见,甚至连戴笠的“挚友”胡宗南也认为军统的特务系统干扰太大,便决定自行建立一套与军统无关的特务网络。戴笠碍于与胡宗南的私人关系,不便反对。“那时,几乎所有单位都被军统控制,尤其是第二处,而胡宗南却不同意由戴笠统一安排,反而另辟蹊径,自己组建特务系统。”沈醉在回忆录中写道。蒋介石那时并不允许各军区或军事机关自行组织特务队伍,而戴笠知道这一点后,尽力争取控制权。胡宗南则凭借与戴笠的关系认为自己可以例外。
沈醉还透露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:“胡宗南和戴笠都志得意满,心底里一直渴望成为蒋介石的接班人。通过与他们的多次接触,我感到胡宗南的野心更大,而戴笠则显得更加狡诈。”沈醉身为戴笠的“得意门生”和“大管家”,在军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,能进入胡宗南和戴笠的密室与他们共事。他曾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,带着总务处的技术人员测试电话线路时,竟在房内外听了胡宗南与戴笠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话。那次谈话透露出两人心底的权力算盘:胡宗南希望戴笠能够控制政治和经济部门,而戴笠则认为自己将来在军事方面能大展宏图。两人对未来充满了自信,都认为自己是接班的唯一人选。
展开剩余73%沈醉感到不安,他意识到,若蒋介石一旦去世,蒋家集团必将陷入一场激烈的权力争斗,而最后只有他们两个人在竞争。这种争斗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次“火并”,而最终结果将是两人无法并存,一个必须退让给另一个。沈醉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。胡宗南不仅掌控了军事力量,还在政治上渗透,甚至在戴笠的特务组织中,他也插手另建系统,试图自立门户。
胡宗南想接蒋介石班的意图并非沈醉一人知情。曾在石家庄被俘的第三军中将罗历戎也曾向沈醉透露,胡宗南有志一统天下:“我曾随胡宗南多年,认为他具备接班的条件。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,胡宗南带领的部队迅速扩张,兵员和装备都远超其他部队。”胡宗南的野心也让其他军统中将心生怀疑,尤其是文强。文强曾是戴笠的亲信,深知胡宗南的动向。文强的晋升为中将,背后正有胡宗南的力推。文强在回忆录中提到,蒋介石因胡宗南的推荐,最终批准了他晋升为中将。
在《特赦1959》这部剧中,我们看到的一些“老头子将军”,实际上年纪都不算大。王耀武、杜聿明、黄维等人当时都不到五十岁,而军统三剑客沈醉、周养浩等人的年纪也不过三十多岁。如果胡宗南活到那个时候,或许会被称作“老大哥”——他比杜、黄年长,但与曾扩情相比却小了两岁。
文强与胡宗南有着良好的关系,他回忆起蒋纬国结婚时的种种细节,胡宗南与戴笠作为主婚人,文强则负责安全和主持仪式。蒋纬国与胡宗南、戴笠相处不拘礼节,甚至被胡宗南安排去迎接来宾,但文强常对蒋纬国开玩笑,指出他在接待客人时的细节问题。文强教导蒋纬国,如何更得体地接待客人,如何避免尴尬的场面。
值得一提的是,胡宗南与蒋纬国关系也较为亲近,他在蒋纬国结婚时担任重要角色。胡宗南希望蒋纬国能更像自己一样,做到恰到好处的接待。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,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对蒋介石接班问题的深刻认识。文强早已洞察到蒋纬国永远无法接替大哥蒋介石的位子,而胡宗南则在心底坚持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继承人。
据文强回忆,蒋介石对接班问题有着明确的打算,蒋介石甚至在报纸上公开暗示,何应钦、陈诚、胡宗南有望成为接班人。胡宗南看到这一预测后,兴奋不已,他在房间里给文强看那张报纸,并表示自己即将接班。文强为了安抚胡宗南,便拿左宗棠的事例来劝说他:“左宗棠在西北的疆域,与您现在掌控的地区如出一辙。”胡宗南似乎从中获得了自信,认为老蒋已暗中给他安排好了接班之路。
然而,胡宗南的两大错误逐渐显现。第一个错误是与戴笠关系过于亲密,这让蒋介石深感不安。戴笠不仅掌控着庞大的特务系统,还与美军柯克上将有着联系。若胡宗南与戴笠合作,将会形成不容忽视的势力,这对蒋介石的接班计划构成威胁。第二个错误是胡宗南选择了与戴笠推荐的女特务结婚,拒绝了孔祥熙的女儿。胡宗南试图通过一种不正当的方式来回避婚姻安排,最后导致了一场尴尬的局面,既得罪了孔家,也未能赢得戴笠的真正信任。
当时,蒋介石的接班人之争如火如荼,陈诚、胡宗南、何应钦等人纷纷为之角逐。而胡宗南的偏离轨道,使得他最终未能如愿接班。通过沈醉与文强的回忆,我们可以看出,蒋介石对于接班人的选择早有计划,而胡宗南由于个人性格和政治策略上的错误,最终错失了这一机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恒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